市場分析·中國碳纖維市場展望
發布時間:2024-10-11 點擊次數:119次CompositesWorld(復合材料世界雜志)高級編輯GRACE NEHLS以新聞學的視角,對賽奧(ATA)關于全球和中國行業參與者的碳纖維市場報告中分享的見解、觀察和數據進行了補充說明。
文章鏈接:2023全球碳纖維復合材料市場報告
圖 1a 和 1b. 2023 年中國碳纖維需求量(按用途劃分),單位為公噸(左圖);2023 年中國與全球碳纖維需求量(按用途劃分),單位為千噸(右圖)。 全部圖片來源 | 林剛
隨著CW尋求對全球碳纖維市場狀況形成整體看法,更好地了解中國碳纖維的統計數據、趨勢和觀察結果變得越來越必要。林撰寫的這份70頁的報告主要研究了2022年至2023年間的碳纖維市場,試圖打開這一話題。CW在這里簡要概述了林的研究得出的關鍵討論、觀點和結論,并附有其他來源的評論,以提供背景和觀點。
中國碳纖維簡介
并非所有的碳纖維都是一樣的。模量、絲束大小和其他特性的不同會影響哪些碳纖維類型在某些終端市場上占主導地位。例如,風力發電機等應用使用從 T300 到 T700(東麗,日本東京)的中端碳纖維品級,而飛機則使用 T800 和 T1200G 碳纖維等高端品級。
圖 2a 和 2b. 2023 年中國 CFRP 的需求和應用(單位:公噸)(上圖)和中國 CFRP 的收入(單位:億元/人民幣)(下圖)。
據了解,中國碳纖維的總體水平與世界其他國家相當。根據林的報告,中國的碳纖維制造商已經證明了他們在掌握已經成熟的材料技術方面的實力,這使得中國的碳纖維在風能、工業、汽車和其他市場上獲得了一定的份額。然而,正如他的一些論述所暗示的那樣,中國在用于高性能航空結構的碳纖維生產方面較為薄弱(見圖 1a 和 1b)--這是一個要求和法規更為苛刻的終端市場,因此需要長期的經驗積累,但全球其他企業正在生產大量的高性能碳纖維(如 T800 和 T1200G 型)。例如,林報告稱,全球航空航天 “應用能力”--即全球碳纖維在特定終端市場的供應量--約為 22,000 公噸,而中國落后,約為 7,000 公噸。
這些數據進一步體現在林對中國碳纖維產量與市場收入的細分中(圖2a和2b)。雖然中國2023年收入的47.8%主要來自航空航天,包括無人機和國防(圖3),這兩個領域都是大型消費者,但碳纖維增強塑料的銷量顯示,航空航天的需求僅為11.6%,排名第四;在這兩種情況下,運動/休閑和風能仍然排在前三位。
圖 3. 2023 年全球航空航天領域的碳纖維需求量(公噸)。 產能增加,需求減少
圖 4. 全球碳纖維需求量(千噸)
全球所有終端市場的碳纖維生產需求表明,到 2030 年,需求量將呈指數級增長,假定這一趨勢持續下去,需求量將達到約 28 萬公噸(圖 3),Lin 說。先進材料并購專家未來材料集團(FMG,英國劍橋)獲得的全球數據也支持這一展望,該數據與林的報告如出一轍。根據 FMG 的數據,過去幾年全球碳纖維的需求情況如下:
2021: 115,000 噸
2022: 120,000 噸
2023: 140,000 噸
FMG 與報告的不同之處在于,林 認為目前全球和中國對碳纖維的需求都有所下降。Lin 報告稱,2022 年至 2023 年期間,全球碳纖維需求量將減少 14.8%(2022 年:13.5 萬公噸,2023 年:11.5 萬公噸),中國碳纖維需求量將減少 25.7%(2022 年:74429 公噸,2023 年:69075 公噸)。
FMG 經理 Myriam Yagoubi 認為,差異可能在于風能產業。“她解釋說:"雖然 2021 年至 2022 年期間(全球)需求增長放緩,但現在又有所回升。“我認為我們的主要差異在于全球風能需求。我們(中國以外地區)的看法更為積極,尤其是西方風電原始設備制造商的需求。
林和 Yagoubi 還談到了 2022 年至 2023 年的收入損失問題。林報告說,全球收入減少了 12.3%(2022 年:266.1 億美元,2023 年:229.6 億美元)。Yagoubi 認為:"2022 年是困難的一年。風電需求下降,其他市場需求也在放緩,但這是在 COVID-19 需求強勁的背景下出現的,因此業界強烈感受到了勢頭的變化。當然,通過 COVID(以及相關的價格上漲)看到的超常需求是不可能維持下去的。總之,FMG 發現全球需求仍在持續增長,增長速度與歷史上相當接近(7%-10%)。
因此,考慮到全球需求并沒有減少--但中國的需求卻減少了,可能更有意義。林的數據顯示,在過去幾年中,中國的碳纖維產量遠遠超過其競爭對手,幾乎占到全球產能的一半(圖 4)。但與此同時,中國的碳纖維需求卻在下降。
圖 5. 2023 年按制造商劃分的全球碳纖維業務、產能和擴張情況。
相比之下,林報告里的2021-2023年中國的年需求增長率為:
2021: 27.7%
2022: 19.3%
2023: -7.2%
相反,同期中國的運營能力在全球排名第一(圖5):
2021: 30.5%
2022: 43.3%
2023: 47.7%
據林稱,中國 2023 年的產能據稱達到 138,330 公噸,比 2022 年多出 26,280 公噸。在這種情況下,林預計 “價格血洗,庫存高企”。報告指出了這種轉變的幾個潛在原因。
市場波動
COVID-19 的影響仍在持續,對庫存和需求都有影響。2022-2023 年間,大多數碳纖維生產商(除去日本)的價格都有所下降。林稱,中國碳纖維生產商的價格從2022年的平均33美元/公斤降至2023年的18美元/公斤(圖6)。
圖 6. 2015-2023 年按單價(美元/千克)劃分的中國碳纖維需求量。
研究其他國家的碳纖維消費市場與中國的比較也很重要。每個國家根據其提供的碳纖維品級都有自己的終端市場專業化。林指出,中國的主要市場包括風能、運動/休閑、碳-碳(C/C)復合材料、建筑和電子,其中汽車的應用潛力巨大(圖 1a)。
相比之下,日本、歐洲和美國等國家的碳纖維供應在壓力容器和航空航天市場更為普遍--它們不僅占全球碳纖維需求的 31.3%,而且這些地區 “與中國相比,在這些應用領域有更深入的合作和更完善的示范”。這就形成了一個 “閉環產業鏈”,盡管中國最近推出的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COMAC)C919 表明了該地區在商用飛機領域重新站穩腳跟的決心。
值得注意的是,航空航天市場從 2020 年開始遭受重創,但自 2023 年以來一直處于快速復蘇狀態,壓力容器市場也呈現出相對穩定的態勢。這與碳/碳復合材料形成了鮮明對比,林指出,碳/碳復合材料價格下降,風能需求減弱,運動/休閑市場的銷售額在 2020 年 COVID-19 期間強勁增長后急劇下降。
全球市場,進口減少
除了數字之外,林還認為,中國(甚至是世界)目前的碳纖維供應狀況可歸因于兩個關鍵因素:國際社會對中國碳纖維制造商缺乏了解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
報告普遍認為中國產品(如紡織品、玩具、家居用品等)“價廉物美”,“在國際上享有廣泛聲譽”。然而,對于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尤其是碳纖維和復合材料等先進材料,該地區卻被忽視或忽略。而對于那些使用中國碳纖維的中國以外的公司來說,這可能僅僅是出于一種需要,而不是一種需求。
圖 7. 2008-2025 年中國碳纖維需求量(公噸),分為國內生產量和進口量。
“中國的碳纖維在過去十年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林指出,”但現在已經趕上了市場供應短缺和價格高漲的時代。” 換句話說,中國的碳纖維生產已經消除了國內纖維供應不足的問題,但中國碳纖維生產商卻失去了維持相對高價的能力。
如圖 7 所示,在過去幾年中,中國的國產碳纖維產量確實大幅增長,而進口碳纖維則有所下降。自 2022 年以來,國產碳纖維已成為中國市場的主導供應--如果趨勢持續下去,在未來幾年內,國產碳纖維將成為中國的唯一供應。海關數據再次證實了這一點,顯示中國碳纖維的出口量微乎其微。進口量的大幅下降據說主要是由于林所說的 “國產碳纖維的進口替代增強,以及中國市場的發展不如預期”。
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也是一個因素。美國對中國碳纖維征收關稅、中國與俄羅斯的持續關系以及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的“愛恨糾葛” ,使得中國大陸以外的實際和潛在碳纖維客戶很難相信中國制造商能持續供應碳纖維。
他說,“這已經促使西方客戶開始評估中國碳纖維的風險”。“中國的碳纖維行業在開發高性能、低價格的碳纖維以幫助客戶擴大應用方面做得很好。然而,中國嚴重的產能過剩及其內卷化(中國的一個術語,可以翻譯為'競相逐低',導致一個飽受過度競爭困擾的行業蛻變)對世界并不是好事,可能會給幾十年的碳纖維市場發展帶來嚴重的并發癥。” 其他地區應該接受還是切斷與中國碳纖維的聯系?這是一個令世界頭疼的問題"。
中國和全球碳纖維市場的未來之路
“中國市場的特點是全面和低成本的制造能力,”林說。“對于擁有[成熟產品]的[一些]應用市場[圖8],我們已經成為行業中最強大的,如體育器材、風力拉擠板、C/C復合材料等。當然,這也是一把雙刃劍——在幾年內使中國盈利的業務也可能經歷劇烈波動。我們嚴重缺乏探索新應用生態系統的能力和耐心,這是與歐洲、日本和美國相比最大的差異和差距。”
圖 8. 2023 年按工藝劃分的全球 CFRP 需求量(千噸)。
基于這些數據,林表示,“擴產或新建(碳纖維生產線)、產能過剩和激烈競爭 ”無疑將成為未來幾年該行業面臨的主要挑戰,這不僅是中國面臨的挑戰,也是全球面臨的挑戰。盡管如此,COVID-19 帶來的供應鏈挑戰等因素將逐步得到解決,市場也將隨之復蘇。“碳纖維制造商應該保持耐心,"林補充道。
在這種情況下,林認為中國碳纖維供應商應如何確保行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不確定的市場需求、技術革新和生產能力的提高將不可避免地導致 “行業洗牌”,林承認,其中一些挑戰也刺激了新的投資者進入復合材料行業。不過,他表示,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極大的耐心、寬容、韌性和毅力。
來源:CompositesWorld、賽奧碳纖維技術
聲明:本篇文章部分內容和圖片來源于網絡公開信息,發布文章目的僅用于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市場資訊的交流與分享,不用于任何商業目的。任何個人或組織若對文章版權或其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存有疑義,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甘公網備62010202001765號